欢迎访问中华国宾礼艺术家官网
传播国礼文化,打造中国品牌
国礼艺术家官网

全国国宾礼艺术家评审热线

400-133-5156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作品评审

中华国宾礼艺术家官网
地址:中国北京

电话:400-133-5156

联系人:评审委员会

邮箱:art@guobinli.org.cn

微信:guobinli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行业资讯

我国艺术传播机制现状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小康社会的文化建设目标研究
批准号:13ZD01
首席专家:潘公凯
责任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本文作者为课题组成员,子项目负责人)
我国艺术传播机制现状研究
(汤筠冰 复旦大学副教授)
一、大陆艺术传播机制现状研究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我们处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时代,关起门来搞建设不行,关上窗来搞宣传也不行。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艺术传播在文化传播、交往中即承担着这样的重要作用。
经查阅资料,当前缺乏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整体系统阐述大陆艺术传播机制的研究成果。作为文化组成的一部分,当前大陆艺术传播机制的研究更多的反映在对整个文化强国和艺术所承载的主流价值体系的研究框架下,通过对艺术理论,艺术类型、发展现状,艺术创意人才培养机制,创作扶持机制等方面的关照,折射出大陆艺术传播发展趋势和机制建构。
1、当前大陆艺术学学科理论建设与传播机制的思考
对于大陆艺术学理论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周星等专家认为当前艺术学理论研究基础薄弱、学科理论杂糅散布,应将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相结合,以哲学思维为统领,以美学理论为起始,立足于实践,把握好传承,全方位推动我国艺术学学科理论的建设与发展[①]。李健从艺术角度关注了在中国语境中本雅明学术思想的理论效应问题,对本雅明艺术生产论进行了的视觉维度的重新考量,希望在一个视觉文化转向的时代大背景中反观本雅明的现实理论效应问题[②]。隋少杰对艺术传播机制研究框架内的四大要素:机制起源问题、传播主体身份演变问题、媒介与媒介组织更新问题、机制演变过程问题做了逐一探讨,并从“审美信息”和“艺术传播机制”两大理论范畴,提出“巫术”和“宗教”是“审美信息”整合生成的原始动力,巫术和宗教的“仪式”则正是艺术传播机制的原始形态。
2、艺术传播同文化强国的耦合逻辑与动力机制探寻
大陆艺术传播机制的建构与文化强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有着内在的文化同构。从当前国际间竞争的态势来看,国际竞争不再仅限于传统意义上以领土扩展、国防建设、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硬实力”方面的对抗,更多的竞争是通过意识形态领域、文化产品创造、价值观的输出等方面的“软实力”来展开的[③]。发挥艺术的作用实际就是要在艺术传播中实现文化价值作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各种文化价值是抑制和加速增长的动机的基础,并且决定着增长作为一种目标的合理性。”而如何实现艺术的使命,发挥它的作用,也是学者们探讨的一个重要命题。
3、在文化重建中寻求艺术跨文化传播的路径
在文化重建中寻求艺术跨文化传播的路径,提升价值理性的作用是艺术建构研究关注的重点。中国文化重建的问题事实上可以归结为中国传统的基本价值与中心观念在现代化的要求之下如何调整与转化的问题。部分专家们从文化价值提炼、文化核心元素的具象表达、文化自信、中国文化的当代性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力图寻求中国已有价值观中需要被提升、适合传播、能够被接受得文化价值,并树立中国文化的文化自信。
4、探索高素质艺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及艺术创作扶持机制
当前,文化危机对艺术传播、创造以及机制建构形成的困惑也让专家们思考艺术教育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在艺术传播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因为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生命机制”[④],文化强国的建构需要教育的基础之维,每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面临重大转型的关键时刻,教育总是以其独特的方式积极参与时代文化的建构。针对我国美术类艺考人才的选拔机制有专家提出了学术研究潜质、专业基本技能、创新能力三大要求,提出了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应该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强调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广博文化内涵建设等,主张建设国际化的创意师资队伍,实现高素质的艺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目标[⑤]。
5、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传播的探讨
胡锦涛在十七大上的讲话提出,文化的发展既要有民族性,又要有时代性,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不仅让少数民族成员产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感,而且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凝聚力。但许多专家认为以高科技为纽带的工业社会的发展造成对于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少数民族极大的冲击。如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为了迎合市场和商业价值、获取商业利润和经济效益,违背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原生意义、改变了其固有的内涵,使他们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动荡中消失。
6、在新媒介领域重构艺术传播话语空间
借助新媒体以及主体意识的增强,大陆艺术传播正从“他塑”转向“自塑”。因此亦有人称“自媒体”时代到来,尤其以视觉文化的方式给艺术传播带来了新的内容。孟建教授发出“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的呼吁,指出视觉文化既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向,同时也是一种传播理念的转向。
7、关于促进大陆艺术传播效能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艺术传播在对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提升国家软实力等文化强国战略中的作用和紧迫性日益凸显。环顾发达国家,无不以艺术作为同世界各国沟通,进行文化价值观输出,获取经济利益,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中国有的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广博优秀的艺术领域,必须整合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在立足自身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升艺术传播的效能。坚持艺术生产以本民族文化为依托,体现大众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二、港、澳、台艺术传播机制现状研究
由于港、澳、台的特殊性,这些地区的艺术传播机制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复杂性。其间既受大陆文化传承与艺术底蕴的影响,也受英国、葡萄牙、西班牙、美国等艺术传播机制的冲击。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和与台湾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研究这些地区的艺术传播机制对大陆艺术传播体系与机制的全面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香港
港、澳、台经济的繁荣发达是人所共知的,但一提起三者的文化艺术,除台湾外,人们则以“文化沙漠”一语概括港、澳,认为港、澳文化艺术不同于台湾文化艺术传承发展了大陆具有的学院式的精英文化艺术氛围和浓厚的历史凝重感、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⑥]
1、新生的具有鲜明“香港性”的“本土文化”蓬勃兴起。
本土文化,特别是文艺,是香港多元混合文化本地化的产物。一方面,战后出生的第一代、第二代本地作家和艺术家,已经随着日益兴旺的香港社会同时成长起来。他们的文学艺术创作都带有强烈的本土意识和香港风格,又都受到东西方文化思想和创作技巧的综合影响。另一方面,来自大陆、台湾和海外的一批文化人,也逐渐融入香港社会,他们运用东方西方、古今中外的多种文艺形式,描绘香港的都市生活、社会百态,使他们的作品也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
2、官方意志文艺体现——内地文艺制度对香港文化的纳入与改造
香港艺术传播机制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传媒发达并有强烈的功利导向,艺术传播以大众化实用目的为导向,现世功利色彩浓厚。表现为社会文化形态大众化下通俗性的商业艺术和中西融合的特点。
香港回归后,中央加强了文艺领域的监管工作。尤其在电影制作领域,中央通过行政法规(如2004年开始施行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将香港合拍片制作纳入内地规范。
其文化定位应该是在多元文化中加厚中国文化底蕴,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本,兼具世界视野, 构建“一本多元”的文化特色,积极培养对国家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强化爱国情操。
(二)台湾
台湾本土文化的实质就是闽南文化。今天的台湾,涵盖了中华文化、民俗文化与艺术、原住民文化以及殖民影响,而展现更多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
1、利用文化艺术以创造资源的新思维
当前,基于全球化与在地化发展逐步走向整合的趋势,全球各地区间兴起利用文化以创造资源的新思维,台湾也不例外。马群杰认为,台湾地区保存有中华民族固有文化的丰厚遗产,经过多年的发展规划,已具备较好的全球化接轨经验,而普及的教育也使台湾奠定起深层的服务业基础,培养出具有高度服务理念的文化人力资源,从而促成台湾地区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由此,文化与产业结合的发展,应可视为更具深层意涵的地区营销行动。进言之,以地区特有文化、艺术为基础,透过文化人力资源的创意理念与创新手法,导引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成,塑造本身特有的地区品牌,以促成地区营销所追求的吸引顾客进入地区从事观光、休闲、会议、投资、就业与定居,从而创造出地方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附加价值。这也就是一种有形与无形文化的加值转型,也是文化、创意与产业的结合,更可视为一种藉由文化产业发展达成地区文化营销目的之理念运作。[⑦]管宁认为台湾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注重地方文化行销。文化行销不仅有利于扩大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影响力,而且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无形而有力的支撑——区域文化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对于该区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营销无疑具有的推动作用。台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运作模式包括由“政府”、企业和私人等成立资金进行项目运作、选择优秀的综合实力强的企业作为项目的实施主题、树立全球化项目运作意识、着重产品的营销、建立严格的项目评估体系,对项目立项,执行和效果组织评估,并重视对项目经验的总结。[⑧]
随著台湾经济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投注的比例提生,艺术与设计已成为等比例加重的生活投资。处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出现了创意市集等艺术活动与消费型态,成为发挥创意与美感交流的新场域,“创意市集”成为普通民众最能直接接触的文化创意产业平台。[⑨]注重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研究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的生成与发展,这对具有跨学科属性的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思考方法,也是研究文化产业现象和实践的理论基础之一;强调创意概念和范畴在实践中如何应用等。台湾东吴大学的刘维公对有关高端美感产品的分析很有意思,他认为凡是高端美感产品都具有如下特征:第一,不易被模仿、被复制、被取代,因为这类产品大都是原创的且非常精致,其价格和竞争力具有优势。第二,从价值链的角度看,这类产品又可以通过版权转让或授权的形式进行衍生开发,不断拉长产业链。
2、利用地区文化资源培育社会艺术教育人才
有学者认为,台湾社会更加强调终身性的国民艺术教育。长北认为,我国台湾地区民众在地球村公民树立了文明有教养的形象,从台湾艺术专门教育,台湾综合院校的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台湾公共展览中的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台湾私人美术馆和主题公园等可以看出,其文明、教养来自台湾地区长期坚持、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长期坚持、点点滴滴的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⑩]
3、中华艺术文化的承续
艺术的传承离不开它的载体,当一项民俗艺术活动远离村落语境而进入到以艺术审美评价为中心的现代知识语境时,就变成了“ 民间艺术”,其本质意义已发生了改变,就再也不是民俗艺术了,而成为与现代艺术相对的“再造的民间艺术”。从某种程度讲,是知识分子建构了只注重审美形式的种种“民间艺术”,这也是一种传统的建构和再造。有专家认为,台湾有为数颇为可观的教授学者、书画名家、文人雅士,他们将上半生在中国大陆所锤炼的传统艺术文化及学识人品根基在台湾播种薪传,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使得台湾在承续中华艺术文化道统及社会人文发展上毋宁是顺遂而幸运的。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薪传成为台湾整体人文素养的最丰沛养分,这也是台湾自1970年代中后期经济起飞后,社会人文环境也能同步提升的主因。[11]经济的发展是艺术市场形成的前提,80年代初,台湾有了艺术品拍卖会世界著名的拍卖行落脚台湾也促进了台湾艺术品市场的繁荣。[12]而成熟的“艺术文物市场”也随之形成,将台湾的艺术文物市场架构出成熟的体质,书画、文物等项目具有深厚的市场底蕴,也进一步保护和推动了文化艺术的传播。
三十年来,大陆学术界对台湾文化艺术领域的研究经过了一个由浅层认识到逐步深入的过程,在宏观与微观方面,尤其是比较借鉴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成就。但由于历史原因的局限,研究在深度和争鸣方面都还存在不足,甚至存在空白。
(三) 、澳门
澳门文化艺术有以下几点特征
1、异质异体中西交汇融合
澳门的文化艺术有博彩、建筑、文学、美术等丰富的素材和多元的表现形式。澳门文化是异质异体,为不同民族、文化、宗教的和谐相处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13]
“共生”是近代早期澳门中西建筑文化共存发展的典型特征。在建筑领域,澳门城市与建筑呈现的是一种文化共时结构。[14]澳门美术经历了五个时期,各个时期的艺术珍品构成了完整的美术史线索,同时也反映了澳门地区丰富的文化面貌与独特的发展轨迹。[15]当代赴澳门外国画家及作品不仅带来了本国的艺术新风,也为澳门艺坛走向世界增添了无限辉煌。[16]
2、“澳门制作 本土情怀”
特区政府在2013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出“强化本土文化、施政重心将紧扣打造‘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及‘文化永续之城’的目标,深耕文物保育,开拓社区文化格局,并着力推动艺术普及,改善艺文环境,开展更多文化交流,弘扬本土文化价值”。
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媒介——澳门各类文艺社团对澳门文化艺术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澳门文化是生活的文化,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当前,澳门的文艺社团数量很多,但力量分散,且越来越呈碎片化的趋势,需要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支援的平台加以协调整合。
[①] 丁旭东 《艺术学学科理论建构与未来发展—2012年第四届全国艺术创新与实践论坛会议述评》 《现代传播》 2012年第10期(总第195期))
[②] 李健 《“视觉”及其生产:重读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③] 杨琳,申楠 《论跨文化传播活动中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2年1月第32卷第1期
[④] 陈时见,袁利平 《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的文化批判》 《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
[⑤] 王丽芳 《艺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探析》 《教育评论》 2012年
[⑥] 《论香港文化的特点》,《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0卷第5期1997年
[⑦] 马群杰《台湾地区文化产业与文化营销》《科学出版社》2011.6.1
[⑧] 管宁《文化创意产业及其台湾经验》《艺术百家》2011 年 第5期
[⑨] 简睦錡、李亚珊、黄资锈、韩丰年《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图文传播艺术学系《Campo狂欢艺术节 影像晒太阳》创意市集消费者行为研究》《圖文傳播藝術學報》2008年5月
[⑩] 长北《台湾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述略》《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5月第13卷第3期
[11]熊宜敬《台湾艺术文物市场发展概略》
[12]赵艳婷《艺术市场与经济发展状况之间的关系》《美术观察》,2005年 第11期
[13] 林广志《试论澳门学的概念、对象及其方法》《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7月第06 期
[14] 《鲜有的“文化共时结构”-“世界遗产”澳门的生存与发展之道》《华中建筑》2006年8月第24卷8期
[15] 莫小也《澳门美术的起源与流变》《艺术探索》2008年22卷 1 期
[16] 莫小也《当代流寓澳门的外国画家》《湖北美術学院学報》2010年3月 第 1 期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外交部 国礼文化官网 国礼艺术官网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 国礼艺术家网 中央政府网 网站建设 云服务器 站长论坛

公司地址

ADDRESS

中国北京

服务电话

HOTTELEPHONE
  • 400-133-5156
国宾礼艺术家
书法艺术家
国画艺术家
雕刻艺术家
艺术品艺术家
新闻动态
行业资讯
机构公告
润格评定
荣誉证书
  • 扫一扫,加微信

Copyright © 2022 中华国宾礼艺术家官网 XML地图

京ICP备2022035626号-1 技术支持:神州控股